本文转自:成都日报
地肤草海。 (导航文昌路武侯大道口月亮湾大桥下) 鄢涛 摄 武侯区
芦苇花海。 (导航湔江河畔红星露营公园) 侯小科 摄 彭州市
粉黛乱子草花海。 (导航金堂花仙谷) 蒋永平 摄 金堂县
栾树三色花海。 (导航白塔湖) 朱志宏 摄 崇州市
向日葵花海。 (导航金华寺西路) 宋加乐 摄 新都区
彼岸花花海。 (导航沙河源公园) 周巧旻 摄 成华区
马鞭草花海。 (导航星河科创公园) 周霞 摄 温江区
高粱红了。 (导航三圣乡黉柏路公交车站) 何淑芳旻摄 龙泉驿区
文化是旅游的灵魂,旅游是文化的载体。随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,近年来成都在旅游领域大放异彩,频频登上热门旅游城市榜单。这只是成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。成都文旅之路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越发宽广,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。
升仙湖的水杉、青龙湖湿地公园的彼岸花、南湖公园的彩林、玉石湿地公园的粉黛乱子草花海……还有南郊公园、望江楼公园等,翠竹红墙、檐下阶前缀满各色繁花、窗前的桂花与紫薇同框绽放,尽显中式浪漫……
这份“野爽”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的努力。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,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,坚持全时空布局、全链条推动、全要素保障、全周期服务,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,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。截至2024年底,成都建成区绿地率超38.4%、绿化覆盖率超43.2%;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14.42平方米。实现居民出行“300米见绿、500米见园”。
升仙湖公园,志愿者定期开展“我在升仙湖有段河”护河行动,昔日的河道经生态修复后,如今成为水杉与彼岸花共生的网红打卡点;江家艺苑内,200亩芦苇荡旁的景观区由上世纪90年代老水泵房改造而成,白墙梯形窗与如雪芦苇组成独特景致,这里地铁直达且免费开放,咖啡座旁随风摇曳的芦苇,更成为社交媒体热门背景;三圣乡簧柏路的红高粱则展现季节性景观规划智慧,从春油菜花到秋红高粱,实现土地利用率与景观价值双提升。
成都通过“生态修复+智慧管理”双措并举提升游览体验,部分热门景点还推行预约机制平衡生态保护与观赏需求。市民李女士在江家艺苑拍照时说:“家门口的美景越来越多,周末带娃散步拍照,幸福感满满。”
从专业管护到公众参与、从生态修复到景观营造,成都将城市治理效能转化为市民可感可知的美好生活体验。
这个秋天,不妨走进这些美好,我们一起畅享成都的野爽!文/彭浩
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